日前,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学术》辑刊在京部分编委会上,“学术规范”再次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重要议题之一。这十余名来自北大、清华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者专家是《中国学术》编委会的“国际化”“豪华阵容”的一部分,他们在总结了《中国学术》创刊一年来的成绩和不足之后表示,在新的世纪里他们仍将坚守《中国学术》这一基地,切实为建设学术规范、推进中国学术做些实事。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学术》是纯学术辑刊,第一辑面世后即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哈佛-燕京学社杜维明教授称为“很可能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世界级学术辑刊”。尤其是该刊实行的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已得到了学术界的尊敬和认可,而这一点,也正是《中国学术》希望为中国学术界学术规范的建立所做的第一步切实的工作。该刊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刘东教授指出,正是这种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使《中国学术》进入了一个高淘汰率的良性循环。
然而,这些严肃认真的学者谈论更多的,不是《中国学术》已有的成绩,而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学术规范”的问题首当其冲。
北大哲学系教授陈来、中文系教授李零和东方学系教授王邦维等人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海外汉学界与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彼此的研究成果尊重得不够的问题。陈来说:“从《中国学术》上发表的海外汉学研究论文来看,国外汉学界不够重视近年来中国大陆学术研究成果,很多必要的结论在他们的论文中都没有提到。《中国学术》有责任帮助他们养成尊重本土研究成果的学术习惯。”而李零同时指出,国内学界在尊重他人研究成果方面也做得不够,这中间有“资讯”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规矩”,他说:“立规矩要从学校教育做起。”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就中国学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中国学术》的目的不仅是介绍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更在于提高中国的学术水平,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中国学者与海外学者的不同的学术训练。”他指出,学术界目前的很多规则是取自西方的,与很多中国学者的治学思路尚不完全接轨。所以现在有些符合“规则”的论文中也许隐藏着平庸的因素,而有些好文章却又不符合“规则”。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陈平原说:“我们要考虑到一些‘超越规矩’的因素,由此思考我们是否在‘规则’之外还有些别的追求。”他说:“我们要有意识地纠正海外汉学与国内学术之间的不平衡倾向,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本土的学术不应排斥国际的研究成果,但国外的研究也不应成为唯一的标准。”对此,其他学者也多有共识。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秦晖教授也说:“我们要设定一条学术规范的‘底线’,分清哪些标准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北大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的提议更加直截,他说:“中国学术界应当有自己设定和出版的学术规范,而不是一味沿用国外学术界的成规。”
正如北大城环系唐晓峰教授所说:“《中国学术》是一个学术对话的场所,这种对话既‘对’出了成果,也可以‘对’出问题。”恰是在这种对话和总结中,《中国学术》辑刊和整个中国学术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与会专家学者们这一场严肃认真、恳切坦率的对话无疑也是学术界对话氛围的最佳体现。因此,始终谦逊地聆听学者发言的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编审最后由衷地说,从这本辑刊上,从编委们的工作中,他“看到了中国学术的信心和希望”。